在第六个“中国医师节”到来之际,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大外科主任、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获得2023年中国“最美医生”称号,他也是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第10位获此殊荣的临床医生。
邵志敏于1962年出生于上海,因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(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),师从国内乳腺外科专家沈镇宙教授。1990年,邵志敏赴美学习工作。有一年,沈镇宙到美国开会,流露出希望他能回国发展的想法。
深受导师影响,1995年,已经在国外获得显著学术地位的邵志敏决心回国,他坦言:“当时,老师殷切的希望和诚挚的话语,让我一个海外游子倍感温暖。回国后,从手把手教我动手术,到搭建平台帮助我成长,其中倾注着老师太多润物细无声的关怀。”
(资料图)
2000年,年仅38岁的邵志敏,出任刚刚独立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一职,从此开启了医院乳腺外科全新的发展历程,并引领中国乳腺癌诊治领域的前沿水平。
邵志敏正在为患者实施乳腺外科手术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供图在医院里,邵志敏坚持每天清晨4点起床,开始一天的工作:处理夜间收到的邮件并着手安排当日的任务。早上6点,邵志敏就已到达医院,在晨曦中进入病房,查房、与住院患者交流……每一个门诊日,为了确保门诊质量,保证每位患者的就医时间,邵志敏经常放弃中午吃饭、休息时间,直到让最后一个就诊的患者满意而归。在邵志敏的带领下,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经历20多年的发展,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乳腺癌基础和临床研究团队之一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2021年,乳腺癌手术量超过8000例,位列全国第一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该院乳腺外科收治的初诊乳腺癌患者,5年生存率从20年前的79.8%,提高到现在的93.6%,诊治水平齐肩欧美发达国家水平。
在邵志敏看来,除了良好的外科技术,良好的心理情绪对于患者的治疗康复也极为重要,“治疗乳腺癌患者,既要治好病,更要疗愈她们的心,要给予她们一股重新回归生活的精神力量。”
2018年,一名在外省市被确诊为乳腺癌的培培,被外地医院判定“没有手术机会”,她们全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来看邵志敏的专家门诊。经多学科团队集体讨论,大家认为她的病情符合手术切除的条件,同时还有希望长期生存。
手术很顺利,培培经过一段时间后续治疗和康复,恢复得很不错。培培记得,在一次门诊随访中,邵志敏笑着对她说:“你的治疗已经结束了,要开始新的生活,以后想生孩子的话记得来找我。”这句话太暖心了,当时的培培,没想到自己竟然还可以结婚生小孩。
乳腺癌作为女性第一高发的肿瘤,经过几代医学家们的共同努力和接续奋斗,已逐渐变成一种可防、可治的“慢性病”。但在临床中,邵志敏看到被称为最“毒”乳腺癌的众多三阴性乳腺癌患者,常常还在为5年生存率努力和挣扎。
邵志敏与学生进行交流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供图在他的心里,只要有1%的乳腺癌患者疗效还存在“瓶颈”没有突破,他就必须以100%的努力去破解它。因此,邵志敏近年来带领乳腺癌多学科团队,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队列,发现了中国三阴性乳腺癌独特的突变谱特征,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四个分子亚型,揭示各个亚型的分子靶标,进而提出了“基于分子分型的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策略”,并开展临床研究取得显著效果,将“最毒”乳腺癌的疗效提升3倍,获得国际同行认可,发出中国声音。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,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疗效较过往提高了约3倍。在获得中国“最美医生”的殊荣后,邵志敏表示,在他来看,“最美医生”应该是心怀大爱、手上有“刀”、思有创新,在临床一线工作中,能够换位思考,用最新、最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,抚平乳腺癌患者身心伤痛,用创新理念和疗法,让乳腺癌患者疗效更好,更要帮助患者建立起回归社会和重新开始生活的信心,用医者的“术”和仁者的“爱”,成为每位乳腺癌患者的“生命摆渡人”。
邵志敏还有一个梦想,他希望:每个乳腺癌患者都能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。为此,他编撰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》,致力于将中国乳腺癌指南推广覆盖到全部基层医院。
同时,他还长期积极参与乳腺癌的预防工作,他联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,指导实施上海七宝社区女性乳腺普查,针对适龄女性共完成近2万例乳腺肿瘤筛查,使早期诊断率提高10%以上,大幅提高乳癌早期诊断比例。在这些社区筛选患者中,保乳率达到35%,更有一半患者因早期诊断免于化疗,比例远高于常规门诊患者人群,实现了显著的预防效果。
从医近40年,邵志敏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医生,不少学生在毕业时都能自主发表SCI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高质量学术成果。他还时常叮嘱青年一代医生,希望他们严格要求自己,在临床上不断创新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为患者服务。
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